六、水果盤:搜羅來自台灣各產地的鳳梨、蓮霧、哈密瓜、珍珠芭樂及西瓜。
」似乎可以聽見眾人發出「切」的心聲。」盡可能經驗人生的可能性,於羅浥薇薇而言,是重要的。
所以,當時的我,想盡辦法要寫下那一年中的所有細節。多年前,羅浥薇薇寫第一本書《騎士》時一無所有,沒有戀愛,英國學位也沒有取得,跑到台中友人家中借住,全神貫注地將自己浪遊美洲所經歷的事情寫下來。「比如女書店,我記得以前這裡會有筆記本,上面可以留下資料,像是徵友啟事,讓大家找到彼此。相識多年的兩人,在堪稱女同志精神餵養聖境的女書店,以「妳還記得第一次喜歡的那個女生嗎?」為題對談。旋即她正色道:「這是薇薇橫跨10年的作品集,讀的時候,好像進入夢境,像看今敏動畫,片段不斷糾葛,畫面可以無限repeat,於是愛過的人、離開的人都再度重返,讓人非常感傷,卻又懷念不止。
《失戀傳奇》的排序,從〈夢醒時分〉到〈願望〉,有種概念式專輯的設計,也像貪吃蛇,讀起來像是繞著遠路在轉車。不過,女書店這一場,我勢必要答應,因為這是餵養我成長、讓大家能夠美好地串連在一塊兒的重大地方,無論如何都得來。實驗結果發現,手拿熱水的參與者會用比較多熱情的詞語來形容研究室的人。
但另外一群就沒有這些特質。研究中不關心聊天聊了什麼,而是關心第一階段的水溫讓人產生的變化。兩圖的X軸,由左到右是沒有觸摸商品與有觸摸商品。在Peck與Childers的研究中,他們在一個兒童博物館招收會員的廣告單上面分成兩種,其中一群人所收到的廣告單,觸感比較柔軟,而且摸起來比較舒服的元素。
下面的B圖Y軸是問參與者覺得商品價格是多少。簡化這個研究得到的結論就是,你應該要想辦法讓客人摸到你的商品,並且讓他們思考一下如何去使用這些商品,商品的估價就會被拉高。
研究中發了兩種東西給大學的參與者,一個是彈簧玩具,另外一個是馬克杯。資料來源: Peck& Shu (2009) 資料來源: Peck& Shu (2009) 圖片中實線跟虛線代表的是「沒有想像」或是「有想像」商品被帶回家會如何使用,也就是「沒有虛擬歸屬感」跟「有虛擬歸屬感」。想像擁有的條件下,參與者在1分鐘內要想像把這個商品帶回家之後,要放在什麼地方或是要如何使用。相反的,拿到冰水的參與者會使用比較多冷酷有關的詞語。
在觸摸的條件下,參與者可以在1分鐘的時間內觸摸這些東西。Williams及Bargh在2008年的研究中,結合兩個階段看起來不相關的過程。甚至延伸到高單價的珠寶與手錶,即使被光彩奪目的外觀吸引,但最後還是會經過觸摸才比較容易決定要購買(Spence & Gallace, 2011)。而非觸摸的條件,參與者就只能看而不能摸到這些東西。
然後就繼續第二階段的研究,參與者進入研究室和另外一個人談話一段時間,隨後就會要求參與者描述剛剛對談對象的印象。而另外一個在價格的部分也是有觸摸的,會比沒有觸摸的還要高。
下購物決策時,觸覺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從低價的衣服與鞋子,都會經過試穿感覺皮膚上的觸感,或是按壓鞋墊來做購買的決策(McCabe & Nowlis, 2003)。讓客人碰到商品,會對商品評價更高 Peck針對觸感應用在行銷上的研究,從2003就開始做了一系列的分析。
觸覺擁有身體最大面積的接觸範圍,跟視覺不同,就算我們睡著或是休息,也不會停止觸覺與外界的互動。結果研究發現,收到比較舒服廣告單的客人,他們對博物館有比較高的評價,而且他們更願意去買下這一個博物館的會員──也就是說廣告單在觸覺上的質感,會影響他們對於這個博物館的評價與會籍購買的態度。A圖的Y軸是指你覺得商品有幾分是屬於自己的,從1到7分。非想像擁有的條件下,參與者不是發呆1分鐘,而是需要好好觀察這兩項東西1分鐘。因為有一半的參與者在電梯中所拿到的是熱水,另一半拿的是冰水一旦人們找出了這套方案,並且應用到每一個人身上,人類將走向永恆的幸福。
比較敏感的讀者可能會察覺,這套「一元論」的價值體系,套用在政治制度上是非常容易走向極權專制的。後者則指那些受制於因果關係的自然界事件——所謂的因與果,不外乎兩個事件存在一種必然連結,亦即「凡X產生則Y必然伴隨而來」的定律般的關係。
相反,你可能是變得更成熟了,不會再輕易相信一套將所有人都鑲嵌在一個共同的生存目的,亦必須接受理性引導的價值體系當中。舉例來說,啟蒙運動的時代精神,是受到牛頓物理學的刺激,就其觀察到的天體運動賦予某些數學上的假說,利用一些極為簡單的運動定律成功地解說了地球與天體的廣泛現象,從而讓人們覺得,宇宙具有合理之單純性,甚至所有受造物都是依據一些有限且可為理性了解的法則所建構的實用機械。
因此我們回到以撒.柏林的思想。「一元論」價值體系是極權主義的思想根源 當每一派都各持己見,甚至認為自己的一套才是「真理」,後果必然是災難性的。
當然,人的身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跟動物一樣會餓、會渴。不管如何,在飽嚐生活煎熬,人情冷暖之後,再熱的血也會有冷下來的一天,對人性的看法也漸漸改變,即使不至於覺得人際交往都是弱肉強食,但誰敢保證每個人都能做到大公無私?對那個人人均平的社會,心中雖可能還懷有一絲嚮往,但也僅止於嚮往了。我們可以看到,在柏林身處的二十世紀,整整百年幾乎都深陷於意識型態的巨型衝突當中。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必須要區分開「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人與物不可「同類」而語。
這就是柏林致力於建構「價值多元論」的部分。但在追溯歷史的時候,卻往往會把這些歸因於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
在這裡,我想推薦另一本最近讀過的好書,是曾任耶魯大學政治學教授,菲特烈.華特金斯所著的《西方政治傳統:近代自由主義之發展》。許多人一定都有聽說過,但意思究竟是什麼? 小弟今年也剛好滿三十歲了。
前者是人根據自己意志所採取的行動之後果,出自特定行為者之動機或理由。但放在人文政治領域,就完全是在暗示人類社會的問題,同樣有可能存在一套天啟般的終極解決方案。
這也導致後來的政治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走上了「歧途」。這種取徑其實與近代自由主義存在著根本上的不同。然而,人一旦過了三十歲,在社會上也摸爬打滾了一些年,別說拯救天下蒼生了,可能還需要別人來拯救自己(誤)。凡是這種價值體系,都暗示人的理性一旦發展完成,將會遵守共通的理性制定、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律。
而是說,對共產主義的失望,並不代表你的熱血已冷。寫到這裡,我不是說讀完葉浩《以撒.柏林》這本書,就可以枯木迎春,重新燃起對共產主義的熱血。
固然,說近代文明發端於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並沒有什麼大錯,但整個進程並不是平滑地發展,甚至有些我們今天所相信的價值,像是多元價值與互相尊重,與啟蒙時代的人根本南轅北轍。柏林區分這個的用意很明顯,就是用以反對「一元論」的世界觀,我們不能簡單用啟蒙式的因果定律來理解人文世界,而必須承認人對於價值的選擇是可以有品味之分與互相衝突的可能,故人與人、價值與價值之間,可能會有取捨,也需要妥協,沒有一個價值可以被無限上綱,也就是被當成是唯一的價值,然後排除了所有其他價值的落實可能。
因為那是人類所能表達致最真確的唯一學問。據此,「一切學問的女王」不是形上學,也不是神學,而是歷史。
本文由泉石膏肓网以军称三枚火箭弹从黎巴嫩射向以北部 以方炮击回应泉石膏肓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沈岚:新生活运动与中国近代的治安处罚法”